目录
学林交响
《江海学刊》与青年哲学对话会的创立夏莹;2-4
媒介转型时代的学术期刊沈湘平;5-7
一本有胸怀、有灵魂、有原创的学术刊物余治平;8-9
甲子江海 文缘承续——贺《江海学刊》创办六十周年程广云;10-11
《江海学刊》伴我成长池子华;12-13
我的良师益友——《江海学刊》卞利;14-15
回忆与展望:我眼中的《江海学刊》孟钟捷;16-17
坚定学术自信 推动学术创新——祝贺《江海学刊》创办60周年李玉;18-20
江海两代缘——《江海学刊》亲见亲历30年陈新;21-22
记忆的碎片——我和《江海学刊》赖国栋;23-25
两代文缘 一片真情——我与《江海学刊》的情缘张广智;26-28
一个刊物与一个学者的成长——我的江海情缘王卫平;29-30
厚重的学术积淀,无私的辛勤耕耘——我与《江海学刊》学术交往王永平;31-34
谈谈《江海学刊》的学者型编辑胡可先;35-37
江海汇流,巨澜致远——与《江海学刊》交往印象记罗时进;38-39本刊特稿
文化强国“五力互动”论纲洪晓楠;蔡后奇;5-12原创学术空间
阐释与创新: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提出——罗骞教授访谈录罗骞;滕藤;13-20+254名家专论
碑志难以尽信——以宋人所撰碑志为例王瑞来;21-26海外学术之窗
《资本论》的辩证法艾伦·伍德;张晓萌;27-33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变迁(笔谈)
历史的“我你他”与中国近现代——一个历史方法论的思考张曙光;34-41
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的语用学之维张再林;41-46
儒家秩序观念的现代重勘:以梁漱溟为中心的讨论高瑞泉;47-53
理财观念与现代国家的建构——中国近代思想家的“理财救国”论干春松;54-58
城市:“美好生活”不易——“公共性”悖谬的诠释范本袁祖社;59-66
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解读之批判——齐泽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张蝶;67-72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
当机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:人工智能引发文论生产工艺学转向刘方喜;119-128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集萃
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——基于剩余控制权合理配置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王春婷;240-246
中国教育用品出口增长的动力模式及其转换升级吴丁玲;胡仁东;247-253
新医改能遏制医疗支出上涨吗高春亮;余晖;73-79+254
国际分工新趋势与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攀升黎峰;80-85+254
南京庐江试馆创建者辨伪董圣兰;85
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意愿与支付行为:偏差识别与影响因素王建华;陶君颖;陈璐;86-93+254
民生国家的出场: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与逻辑高和荣;94-100+254-255
福利体制比较的类型学:源流与发展熊跃根;101-109+255
社会转型与当代转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脉络王谦;文军;110-118
《宋史·地理志》献疑两则牛时兵;128
风险分配与认知正义:理解邻避冲突的新视角张海柱;129-136+255
组织僵化、调适行为与中国的运动式治理黄科;137-142
论社会安全刑罚基础与社区矫正刑罚功能刘政;143-149+255
孔传铎《红萼轩词牌》非词谱辨张仲谋;149
中国金融科技监管之法制体系构建张永亮;150-156
辅警管理规范化的制度逻辑与理性进路蔡艺生;157-162
中国古代的“天下秩序”与“差序疆域”赵现海;163-173+255
民国初年地方政府的权力变动——以江苏县官人事嬗递为例的考察杜佩红;174-181+255
《全元诗》误收唐宋人诗辨正(二)韩震军;181
“宣抚”抑或控制:大屠杀后日军在南京的卫生防疫张慧卿;182-190
“共同体”与英国重商主义者的富强观王闯闯;191-198
以“意”为魂:中国写人文论谱系重构方略李桂奎;199-206
元代散曲家刘致仕历新考——以新发现的诗词与材料为中心彭万隆;207-213
湖湘学派《论语》诠释之独立根性柳宏;佘志敏;214-222
《陕西新见隋朝墓志》文字校理周阿根;顾若言;222
论担保法独立成编的立法技术与决断要素刘斌;223-228
走向善治:法治进程中道德功能的向度及其实现路径史兆新;刘云林;229-233
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及其文化秩序建构邓海林;234-239
缪荃孙《东都事略校记》新考郑蕊;段培华;253